Stanford訪問心得之一

即將結束一年在史丹佛大學的訪問學者!
因為疫情的關係,難免有些遺憾,非常美麗的校園與天氣,而我只在建築外,對本來會在建築內發生的對話和事件,給予各式各樣的想像,彷彿只在此山中,雲(端)深不知處。

話說回來,Online進行各類課程與討論,仍然很有收獲。專業知識方面,當然可以argue現在搜尋引擎發達與線上課程蓬勃的時代,任何人都可以藉由這些媒介獲得相同質量的知識。但就這點來說,Stanford的翻轉課堂做得相當徹底,特別是像Deep learning這樣較新的課 ,「上課」或習作的部分預錄讓學生先完成,而課堂時間則留給Q&A,邀請業界人士演講,或是隨機小組討論。輔以規劃非常完善的TA time,加上目標是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final project,個人認為是相當有效率的學習方式。

除了得到知識,讓我印象更深的是與同儕和師長的互動。特別是小班制,一堂只有12人左右,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(d. school) 的課。d. school核心之一,我想是「以人為本」(Human-Centered) 的設計。舉例來說,一門設計VR虛擬實境在醫療的應用的課程,開始大家先討論人在現實社會中有哪些身份(identity),這些身份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,而在VR的世界裡這些identity又該如何保留、變動、甚至重新建立,接下來才進入不同應用的設計。設計過程也特別強調使用者是誰?他們的需求是什麼?該如何吸引他們進入?在VR裡如何傳達訊息?乃至旅程後,使用者獲得什麼?(五個E:Entice, Enter, Engage, Exit, and Exclaim) 這給我一個嶄新的思考角度。

d. school的同學從大學部到博士後都有,背景更是各式各樣,相同的是大家都對創新有很高的熱誠。像是一門設計思考工作坊 (Design Thinking Studio),每個人要提出一個project,由授課教師提供方法與工具,幫助專案的發想與執行。同學們的project,從如何整合佛蒙特州既有的糧食公益組織以避免食物浪費;設計一個能幫助社群網站成癮者減少花在其上的時間;乃至如何改善持續待在學界的人,相對進入業界低不少的薪資報酬等。與同學利用d. school前人研發的各種model,互相腦力激盪彼此的專案,重要又讓人享受的是過程。

今天先寫到這邊,關於STB program最核心的Biodesign、Biodesign for Digital Health等課,之後再多做分享。

期待在台灣的新篇章!(封面圖片為一整年空蕩蕩的史丹佛校園,但蠻美的)

鳥瞰校園與灣區
只在疫情前進去過一次的美術館
地標:胡佛塔
本來應該是人聲鼎沸的生活中心
羅丹雕塑公園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